構成國際競爭能力基石的不僅是30家在德國證券交易所DAX上市的大企業,例如西門子、大眾、安聯、SAP或巴斯夫,而且還有加工制造業的數萬家(500名雇員以下的)中小企業。這里所講的加工制造業尤其是指機械制造、零配件工業,以及通常歸在集群里的納米技術和生物技術。
被視作德國經濟支柱的中小企業雇傭人數多,雇員數為2500多萬人,此外它們還向年輕人提供了大多數的培訓位置。但是,工業仍然是德國經濟的一大重要支柱,與其他工業國家諸如英國或美國相比,它在德國擁有廣泛的就業強勢基礎,畢竟有500萬人在工業企業工作。在任何其他傳統的經濟強國,傳統的工業生產都未扮演可相比擬的中心角色。它為德國經濟實力貢獻了大約37%。
德國專業于復雜的工業品的開發與制造,尤其集中在投資品與創新型生產技術。重要的工業分支是汽車制造、機械制造、電氣技術和化學工業。僅僅這四個行業就提供了290萬個工作崗位,產出的營業額達到8000多億歐元。汽車制造同時也是創新的發動機:德國經濟界的企業內部研發支出中的大約30%來自于這個行業。借助于大眾、奧迪、寶馬、戴姆勒、保時捷(大眾)和歐寶(通用),德國是日本、中國和美國之外大的汽車生產商,其中大的份額是在中高檔和高檔汽車市場部分。但是,全球銷售危機仍然敏感地沖擊了德國汽車制造商。為了能為未來做好武裝,所有的汽車制造商如今密集地致力于環保型驅動裝置,例如新一代柴油發動機、混合動力驅動裝置以及對驅動的進一步電氣化。
近6000家機械制造企業在營業額中足足占13%的份額,由此繼汽車制造之后位列第二。作為大的工業雇主(965000個工作崗位)以及領先的出口行業,機械制造在德國經濟界擁有關鍵性地位。電氣工業屬于強有力的、特別能創新的增長型行業。德國工業為研發所進行的投資中有20%以上落在電氣工業。經過收購與合并,化學工業有部分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它們主要生產預制品。
憑借在路德維希港的巴斯夫公司,世界上大的化學集團來自德國。
有2900萬人在服務業工作,其中200萬人在私人與公共的服務企業,1000萬人在商業、餐飲和交通領域,以及700萬人在融資、出租和企業服務領域。構成服務業一大支柱的是銀行與保險業,它們集中在美因河畔法蘭克福這個歐洲大陸領先的銀行區位,在那里也坐落著歐洲中央銀行、德國聯邦銀行和德國證券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