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之痛:上最貴的學,吃發霉的飯?上海一國際學校廚房食物變質過期,家長憤怒討要說法...
每年交20萬的學費讓孩子讀書
萬萬沒想到
自己的孩子竟然在學校吃著
長綠毛的番茄和變質的洋蔥?
10月17日,有家長在午餐時間去學校看孩子,無意中發現孩子們吃的午餐十分簡陋:
僅僅是兩個包子和一點配菜。和當天公布的菜單相差甚遠。
▲當日菜單
而該學校的學生午餐標準是每天24元,家長們隨即與校方交涉。19日,校方通知家長來學校開會,作進一步說明。期間,有家長提出要查看食堂。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家長們在食堂后廚
發現了的食物簡直觸目驚心
長滿綠毛的發霉番茄
▼
變質腐爛的洋蔥
▼
速凍牛肉,還是臨期食品
▼
連蔬菜都是速凍的
▼
更有一些食物甚至玩起了穿越
▼
五香粉的原包裝上標注的有效期是2017年11月2日,
但包裝被貼標后有效期變成了2019年5月3日。
▼
還有家長反映怪不得孩子時不時會嘔吐拉肚子:
據介紹:食堂供應商是上海怡樂食食品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由康帕斯(compass)百分百占股。之前還有文章說康帕斯供應商具有完善的營養師、菜單開發和物流供應鏈。每年6-7k的伙食費性價比非常高。
這不是欺騙是什么?并且面對問題還存在逃避的嫌疑。
然而,事態還在繼續發酵
▼
接下來發聲的是浦東協和國際學校的媽媽們。她們不放心學校的午餐供應商,一大早趕到學校,卻發現廚房正在大批量的處理過期食物。
2018年8月21日生產的,保質期5天的面包,和一袋又一袋的雞肉等食材。
媽媽們立刻報警,食品監督局介入檢查。
而此時,協和雙語,赫德,SAS,德威,包玉剛等國際學校,也紛紛開始后廚徹查并公示:
看到這里,只想說除了食品供應商,學校方難道沒有責任,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嗎?
家長花大價錢送孩子去國際學校,是希望孩子能夠在良好的語言環境中學習更國際化的課程。可是,學校竟然連食堂的衛生安全都無法保證,還怎么指望他們教書育人呢?
此次出事的學校收費表也已經在網上被人公布,每學期平均基本在5萬元左右。
事情被曝光后,網友們也紛紛表態
▼
小編只想說,既然是國際學校,為何不能按照國外學校的飲食標準來?看完其他國家對于學生飲食方面的標準制定,我們真的該感到慚愧!
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讓國民從小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從而培養一生的健康觀念。新加坡保健促進局和教育部聯手推出了“健康餐食在學校計劃”(HMSP),藉此讓處在學校環境中的孩子們可以選擇更加健康的餐食和飲料。
為了把計劃落到實處,保健局為各級學校的食堂制定了“九條指導原則”。
1、飲料甜點要少糖。譬如,對風靡華人世界的珍珠奶茶,新加坡規定其含糖量每100毫升不得超過6克;諸如阿斯巴甜等人工甜味劑嚴禁在其中使用;固體物即所謂的“珍珠”,嚴禁添加其中。
2、學校食堂不應售賣深度油炸及可以長期保存的食物(香腸、午餐肉等)。
3、在需要使用諸如椰奶、全脂奶等含有高脂肪成分的食物中,高脂肪成分中應當有一半以上用低脂肪成分取而代之;使用帶有“較健康選擇”(HCS)標志的烹飪油,黃油、豬油等禁止使用。
4、使用去皮的家禽肉和精瘦豬肉。
5、除非有要求,食堂不得提供油膩、加醬、偏咸的湯。
6、食堂區域內至少要有兩臺冷水機。
7、每份套餐中要有四樣食物,其中蔬菜和水果的供應量是:蔬菜不少于兩甜品勺,水果不少于半個小蘋果+半片西瓜。
8、只要可能就提供全糧食物。每份米飯或米粥中糙米的含量不少于20%;面條和通心粉必須含有不少于20%的全麥成分;三明治只準使用全麥面包;使用的快食面必須有“較健康選擇”標志。
9、售賣簡餐的檔口只準出售自制的簡餐如沙拉、三明治等,或是加有“較健康選擇”、“較健康簡餐”(HSS)標志的商業制作食物。自制簡餐要符合兩條規定:與第2、3、4、5、7、8項“指導原則”保持一致;為1位學生1次提供的簡餐中,食糖的含量少于1湯匙。
很多人會因此感到震驚,然而這一項項規定其實對于孩子的成長發展再正常不過了。
美國
早在1946年,美國國會就通過了“全國學校午餐法”,正式開始在全美推廣。這一法案目的是為了向兒童提供“營養農產品”,確保兒童,特別是貧困和低收入家庭兒童,在學校吃有營養的食物。
▲1966年華盛頓特區農業部規定的學校午餐
后來,炸薯條和漢堡等快餐也傳播到了學校的午餐室,營養學家開始警告營養不足以及肥胖的問題。前總統奧巴馬于2010年簽署《健康、無饑餓兒童法案》,從2014年秋季入學開始,自動售貨機必須儲存有全麥餅干、燕麥棒和水果干這類食品,而巧克力、奶酪塊和軟糖將會消失。
日本
1947年開始,日本300萬兒童開始接受學校午餐。1951年,日本全國都開始推廣學校午餐活動,不足的資金由政府補貼。1954年,日本政府還頒布了《學校供餐法》,財政比較差的地方政府通過中央政府撥款和國家補貼實現了完全、充足的供餐,現代學校供餐制度正式確立。
▲日本小學生日常午餐
2005年,日本制定并實施《食育基本法》,其中強調:“對于培育孩子的豐富人性、掌握生存能力來說,最重要的是‘食’,‘食育’應被置于首位。”該法還指出:“食育不單是烹飪技術,而是關于對食的認識、營養學、傳統食文化以及成為食品之前的初級產品、加工產品的綜合性教育。”
澳洲
澳洲推動“廚房菜園食農計劃”,全國學校流行種菜。由于城市兒童患肥胖癥、糖尿病的比例居高不下,2016年,澳大利亞政府派出專家調查,專家將原因歸咎為三點:學校餐廳里的午飯不健康、電視廣告中的食物熱量過高、學生家長因忙碌而選擇垃圾食品。為了改變孩子對食物的思考方式,讓他們自覺選擇健康午餐和保持營養飲食的習慣,澳大利亞政府公開支持“廚房菜園食農計劃”。
通過基金會來資助澳大利亞的各所小學,把農場、果園和廚房都搬進了校園里,不僅教孩子如何種植、采收、制作和分享新鮮有營養的食物,還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孩子對食物的想法,讓他們愛上健康的美味蔬果。
在校園農場里,老師讓孩子們在種植的過程中,學習詞匯、數學、科學;回到課堂后,用種植蔬菜的例子來演示,尤其在烹飪課上,孩子們每學期需學會做一道菜。“我們并不能強制孩子吃什么,但我們可以教會他們,如何吃得更健康。”
無論是哪個國家,孩子總被賦予這個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學校供應的午餐則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環節之一。許多營養專家認為,好吃美味的午餐能給孩子帶來快樂,而快樂是健康的基礎,因此,營養午餐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意義重大。
如果連基礎都保證不了,我們又有什么資格談論未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