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焦慮這個詞已經不陌生了,超過七成的人都有這樣的煩惱。面對這樣的煩惱,人們將手中的錢通過各個渠道投資,除了國內的投資渠道一些人已經將眼光投向海外市場。
大家在
海外投資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問題。也是我們經常說的“摸著石頭過河”,那么今天就從投資人開始分析,十年前投資成功的人有什么經驗借鑒,現在新一批的高凈值人群又有什么投資技巧可以獲取。
越來越多的國人選擇海外置業
中國人目前海外房產投資的增速成倍上漲,2014年就購買了超過300億美金的海外房產。在2015年,中國人在澳洲總共投資了466億澳元,其中243億澳元投資在了地產,其他則分布在了農業、林業、漁業以及金融保險服務業。
其實過去十五到二十年的時間,中國絕大多數家庭財富的累積,只和一個因素有關,就是房地產。越早投資,投資越多,家庭財富累積越快。中國房地產市場現在基本已經走到了后期階段,除了北上廣深四個城市,其他的絕大多數城市都處在資產換手階段。
未來十五到二十年,中國家庭財富也會和一個因素高度正相關,就是海外資產的比例。就好比李嘉誠,清空中國大陸的資產,然后轉移到歐洲,這就是所謂的資產換手。
海外置業群體的新特征
因為是海外置業,所以很多人關心這兩個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兩個問題。第一,現在這個時候買海外房產,價格是高還是不高,是不是一個合適的時機?第二,現在都是誰在買海外房產?跟十年前是一撥人嗎?
從海外置業的目的和動機來講,隨著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以及中國的海外置業者的財富進一步積累變得更加多元化,國人海外置業的起點是伴隨著移民等剛性需求而產生的。一開始投資的區域范圍也比較限定于國人比較多的聚集區,比如說美國東西海岸、加拿大的溫哥華或者多倫多等等。
慢慢隨著中國越來越融入國際化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慢慢的和教育連了起來。比如說有的家長意識到孩子在國外讀中學、讀大學,與其花錢讓他住宿舍,還不如索性買一個房子。第一,是由于中國人有買房子的傳統;第二,確實是放了幾年之后,可以保值增值,同時還省了孩子交付的宿舍費用,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買房子的第二階段已經從國人為了自己孩子在海外讀書、準備他們的居住空間而演變成了一種相對的投資行為。
目前隨著很多年輕人意識的改變,在海外投資也越來越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比如有些人可能覺得北京、上海這種一線城市核心地段的房產動輒千萬,自己買房子遙遙無期。
那手邊攢了幾百萬,與其慢慢的被通貨膨脹消失掉,還不如在海外買一套房子,既能享受投資回報,又能享受生活方式的改善和提升。同時的話,也許過了幾年之后,房價攀升、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再加上收的幾年的租金,整體來講的話,可以對海外投資能夠得到比較好的回報,到那時候再把那個錢拿回國內來進行置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所以目前來看,在海外置業除了移民、生活、教育、投資這些目的之外,也越來越多的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高凈值人群的選擇與偏好
對于人生的規劃,你無法確保每一個重大選擇是正確的(人生不能重來),但你一定要做到規避重大風險。這些風險基本都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例如戰爭、政治、環境、社會人文等等。
在戰略上,你要相信并跟隨比你高一層的財富階層,因為風險嗅覺上,他們永遠比你要敏感,而且,你每天努力的目標就是要在明天成為他們。
首先讓我們來定義一下高凈值人士。根據一份中信實業銀行與胡潤百富頒發的2016年高凈值人士調查報告中的文件顯示,目前中國擁有千萬元以上的可投資資產的高凈值人士有134萬,其中55%是企業主、20%是所謂的打工皇帝或者是金領、15%是房產投資的受益者、10%是職業的股民。
這134萬的高凈值人群當中已經有海外投資的占到16%,而且會在未來的數年以比較高的比率持續攀升,那么這些高凈值人士在考慮海外投資的時候一般會選擇哪些國家,并且為什么會選擇這些國家呢?
所謂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高凈值人士在選擇海外投資的國家、具體的項目以及地區的時候,是有自己清醒的認識的,根據自己的財務狀況、對投資回報率的需求、對海外置業的需求,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一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