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面積】 24.41萬平方公里(包括內陸水域)。英格蘭地區13.04萬平方公里,蘇格蘭7.88萬平方公里,威爾士2.08萬平方公里,北愛爾蘭1.41萬平方公里。
【人口】 6470萬(2015年),其中英格蘭占83.9%,蘇格蘭占8.4%,威爾士占4.8%,北愛爾蘭占2.9%。官方語言為英語,威爾士北部還使用威爾士語,蘇格蘭西北高地及北愛爾蘭部分地區仍使用蓋爾語。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蘭教會(亦稱英國國教圣公會,其成員約占英成人的60%)和蘇格蘭教會(亦稱長老會,有成年教徒59萬)。另有天主教會及伊斯蘭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和佛教等較大的宗教社團。
【首都】 倫敦(London),人口861萬(2015年)。最熱月份為7月,一般氣溫在13-22℃;最冷月份為1月,一般氣溫在2-6℃。
【貨幣】 英鎊(1英鎊約合1.2487美元)(2017年2月)
【國家元首】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出生,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
【簡況】島國,位于歐洲西部,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隔北海、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海岸線總長11450公里。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于-10℃。北部和西部的年降水量超過1100毫米,其中山區超過2000毫米,中部低地為700-850毫米,東部、東南部只有550毫米。每年2-3月最為干燥,10月至翌年1月最為濕潤。
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受羅馬帝國統治。后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人相繼入侵。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829年英格蘭統一,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蘭,建立諾曼底王朝。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并。164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為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并,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并。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30年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1921年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北部6郡仍歸英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被美國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英經濟實力。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繼獨立,英殖民體系開始瓦解,但英仍是英聯邦53個成員國的盟主。目前,英在海外仍有13塊領地。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
【政治】2015年5月,英舉行議會大選,組成保守黨單獨執政政府,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連任首相。2016年6月,英舉行英歐關系公投,脫歐派獲51.9%支持率,英在加入歐盟43年后決定脫離歐盟,卡梅倫隨后宣布將辭去首相職務。7月,特雷莎·梅接任保守黨新領袖,成為繼撒切爾夫人后英國歷史上第二位女首相。梅上任后,強調要促進社會公正、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經濟增長。
【經濟】英是世界上第五大經濟體,歐盟內第二大經濟體。私有企業是英經濟的主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上,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4,制造業只占1/10左右。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英金融業遭受重創,經濟收縮7.2%,為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大衰退。2015年英國內生產總值(GDP)約合2.8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3%。人均GDP約合4.38萬美元,同比增長1.5%。2016年英國內生產總值為1.866萬億英鎊。四個季度經濟分別增長2%、2.2%、2.3%、2.2%,全年GDP增長1.8%。2016年第四季度失業率為4.8%。截至2016年12月,公共債務為1.698萬億英鎊,占國內生產總值86.2%。6月23日公投脫歐及梅首相10月初宣布將于2017年3月底前啟動脫歐程序后,英及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蕩,英鎊大幅貶值。英央行于2016年8月宣布降息并擴大量化寬松規模。預計2017年、2018年經濟增速分別為2.0%和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