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掃一掃
圣盧西亞位于加勒比海向風群島中部,北鄰馬提尼克39公里,西南距圣文森特34公里。面積616平方公里,是群島中的第二大島。雖然也是火山島,但并不活躍,最近一次噴發是在1766年。哥倫布四次航海均未抵達圣盧西亞,無人知曉歐洲人發現該島的確切時間,只能猜測在1500年前后,至少1520年梵蒂岡制作的地球儀上已經有了圣盧西亞。
我第一次聽說圣盧西亞是在1992年夏末,來自美國一所姐妹大學的一伙交換生來到杭州,因為第二年我要去他們學校訪問,學校外事處老師便介紹我與他們認識,其中一位黑人女生叫維羅妮卡來自圣盧西亞。當她知道我是詩人以后,告訴我她認識故鄉的大詩人德里克·沃爾科特,她還曾在他寫的戲里扮演過角色。出人意料的是,當年秋天,沃爾科特便因他的詩“具有偉大的光彩,歷史的視野,獻身多元文化的結果”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不久,我也收到那年由上海詩人陳東東編輯的《南方詩志》秋季號,內有香港詩人黃燦然翻譯的沃爾科特的七首詩和寫作年表,其中一首《仲夏,多巴哥》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兩小節是:
我擁有的日子
多巴哥島,那正是另一個加勒比海島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組成部分。沃爾科特的前三部詩集分別出版于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首都西班牙港、巴巴多斯首都布里奇頓和牙買加首都金斯頓,而前兩部劇作均出版于布里奇頓,以后無論是詩還是劇本便是在倫敦或紐約出版了。
1930年,沃爾科特出生在圣盧西亞首都卡斯特里,擁有非洲、荷蘭和英國血統,祖母和外祖母均為黑奴,因此他的皮膚是棕色而非黑色。他在圣盧西亞長大,后來上了圣瑪麗學院,繼而到牙買加的西印度群島大學念書。畢業后他在金斯頓的牙買加學院教過書,也在報社當過記者,然后他到了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和美國的波士頓大學。退休后,沃爾科特返回故鄉,在他的垂暮之年,我的一位洛杉磯詩友曾去探望。而我本人主編的《現代詩110首》(三聯書店)和《漫游之詩》(人民文學出版社)里,也收錄沃爾科特的多首詩歌。
令人驚奇的是,我后來發現,在沃爾科特之前,圣盧西亞島竟然還誕生過一位黑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的名字叫威廉·阿瑟·劉易斯。1915年,劉易斯出生在卡斯特里,他的雙親是來自安提瓜島的移民,他是家中五個孩子里的老四,七歲那年父親去世,母親把孩子們撫養成人。劉易斯是個聰明的孩子,跳了兩級,后來留學英國,獲得倫敦經濟學院的博士學位。
1954年,劉易斯提出了無限過剩勞動力發展模式,那是一種從經濟結構上探討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理論模式,也被稱為“劉易斯模式”。他認定發展中國家一般存在著雙元經濟結構,即國民經濟具有兩種不同性質的結構,一種是僅能糊口、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自給農業結構”;另一種是以現代化方式進行生產的“資本主義結構”。其中前一種存在低到零甚至負數生產率的“過剩生產力”,后一種明顯高出。
劉易斯是在曼徹斯特大學擔任講師時提出上述模式的,成名以后曼大校園里有一幢大樓以他的名字命名。1957年,加納共和國獨立后聘請劉易斯擔任首席經濟顧問,他幫助這個西非國家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后,劉易斯被任命為加勒比海諸多聯辦的西印度群島大學副校長,并在1963年被英國女王封爵。同年,劉易斯受聘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杰出教授,在那里生活了24年。
1979年,正是劉易斯的祖國圣盧西亞獨立的年份,他榮獲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是迄今黑人中唯一一位非和平獎和文學獎得主(和平獎已有十位,三位文學獎得主是索因卡、沃爾科特和莫里森)。1986年,劉易斯從普林斯頓退休,住到巴巴多斯島上,就在西印度群島大學凱文希爾校園附近,在那里繼續從事經濟學研究。1991年,劉易斯在布里奇頓去世,他的遺體被運回故鄉圣盧西亞安葬,他的銅像與詩人沃爾科特的銅像并列在卡斯特里的街心花園里。
我想起20世紀美國大詩人埃茲拉·龐德,他不僅發表過有見地的經濟學論文,還在詩歌中廣泛應用,尤其是晚年在意威尼斯完成的巨著《詩章》。龐德對普遍意義上違反自然的高利貸進行了抨擊,同時又對國家控制信貸體系表示贊賞。大不列顛島上的批評家康諾利曾這樣調侃,“《詩章》里的氣候很像我們英國,大部分時間里都刮著一股夾著雨意的西南風,有時轉多霧——經濟學論文的霧,偶爾會露出幾抹地中海燦爛的陽光。”
在線咨詢
400-999-3586
seaf688
13670164053
13670257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