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初,廣發銀行聯合西南財經大學發表了一份長達76頁的《2018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揭示了中國城市家庭財富管理的現狀、特征及問題。
其中,有幾個比較有趣的數據先提供給大家看看:
1、我國城市家庭的戶均總資產規模161.7萬元,戶均可投資資產規模55.7萬元。
2、中國前1/5有錢的家庭,平均資產總規模為454.5萬元。
3、家庭總資產配置中,房產占比高達77.7%。金融資產配置僅占11.8%。
4、家庭總資產配置中,股票占比不到1%。
5、31-40歲的家庭總資產超300萬,年輕和年老家庭房產配置過多。
6、學歷與房產配置負相關,學歷為初中及以下的家庭,房產占比高達80.9%;高于本科及以上的學歷家庭,房產占比76.2%。
城市家庭戶均總資產達161.7萬元
我國城市家庭資產規模快速增長——家庭戶均資產規模從2011年的97.0萬元增加到2017年的150.3萬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7.6%。
2018年,我國城市家庭的戶均總資產規模為161.7萬元,戶均凈資產規模為154.2萬元,戶均可投資資產規模為55.7萬元。
中國家庭財富逐年增加,財富總值已位列世界第二位。
中國家庭資產的增速超過美國家庭:
其中中國Top20%的家庭資產規模和美國相當。中國Top20%的家庭,其平均資產總規模為454.5萬元,接近美國的530萬元。
家庭住房資產占比77.7%
金融僅占11.8%,股票不足1%
家庭總資產中,房產的占比最高。2017年,中國我國家庭總資產中,房產占比高達77.7%,遠高于美國的34.6%。
而金融占比僅11.8%,和日本、英國、法國等其它國家相比,配置比例較低。
而金融資產配中,42.9%為銀行存款,股票僅占8.1%,基金則僅有3.2%。
即家庭總資產中,僅有0.96%的資產配置了股票,不足1%;僅有0.38%配置了基金。
31-40歲的家庭總資產超300萬
年輕和年老家庭房產配置過多
從可投資資產來看,戶主年齡在31-40歲的家庭,其總資產和可投資資產分別為303.4萬元和118.0萬元。
戶主年齡在41-50歲時家庭的總資產和可投資資產最高,分別為325.2萬元和138.9萬元。
不同年齡的戶主,對于房地產的配置也不一樣,其中年輕和年老家庭房產配置過多:
年輕和年老家庭收入與中年家庭收入差異較大:戶主年齡在31-40歲時家庭平均年收入最高,達到25.5萬元,其次為23-30歲的家庭,平均年收入23.8萬元。
學歷與房產配置負相關
家庭的房產占比基本隨著戶主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學歷為初中及以下的家庭,房產占比高達80.9%;高于本科及以上的學歷家庭76.2%的占比。
低學歷水平的家庭,貨幣類產品配置明顯高于其它學歷水平的家庭,而債券和股票的占比則明顯低于其它學歷水平的家庭。
這和不同收入水平下的家庭配置結構相一致:收入越高,貨幣配置占比越低,股票占比越高。
五大不合理現象
廣發銀行副行長宗樂新介紹稱,《報告》詳細列舉了中國城市家庭財富管理存在“五大不合理現象”,財富管理水平有待改善。
一是,家庭住房資產占比過高,擠壓了金融資產配置。
數據顯示,住房資產在家庭總資產中占比77.7%,遠高于美國的34.6%;而金融資產在家庭總資產中占比僅為11.8%,在美國這一比例為42.6%。
較高的房產比例吸收了家庭過多的流動性,擠壓了家庭的金融資產配置。
二是,在投資理財產品時,過半家庭不接受本金有任何損失,剛性兌付要求較強。
數據顯示,54.6%的家庭不希望本金有任何損失,同時又期望較高的理財收益。
三是,家庭可接受的銀行理財產品回報周期普遍較短,缺少長期理財規劃。
對于可接受的銀行理財產品的回報周期,選擇3個月內、3-6個月、6-12個月的家庭占比分別為35.8%、37.2%和33.7%,可見大多數家庭接受的是1年及以下的回報周期。
四是,家庭的投資品類缺乏多樣性。
數據顯示,67.7%的中國家庭僅僅擁有一種投資品,22.7%的中國家庭擁有兩種投資品,擁有三種或者三種以上投資品的家庭僅僅占到10.6%。
對比我國和美國家庭投資品種的多樣性,擁有三種或者三種以上投資品的美國家庭占比高達61%。
五是,家庭商業保險參保率偏低,僅有不到15%的家庭成員擁有商業保險。
且家庭更愿意為未成年子女投保,忽視對家庭頂梁柱的保障,10-18歲家庭成員參保率最高,為21.3%,其次為10歲以下家庭成員,參保率為19.5%。
而歐美家庭的
資產配置中,對保險(重疾、意外險,養老、教育、儲蓄分紅保險)所占比例超過30%,接近于標準普爾的比例,說明這些國家的家庭資產配置更趨于穩健。
除了改善這“五大不合理現象”,海外資產也是部分高凈值家庭急需配置的一環。
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后,我國居民財富直接承受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風險。按國際慣例,國際貨幣國家應將一部分資產進行全球組合配置,才能有效地分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