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也有大學問,其實睡覺時間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對于小學的孩子來說,只有睡眠充足,才能保證一天的活動和學習效率。所以,建議青少年,睡眠的時間不要少于8個小時,否則會嚴重影響學習效率。近日,中國睡眠研究會發布了《2019中國青少年兒童睡眠指數白皮書》,白皮書顯示近六成的青少年兒童睡眠不足8小時,網友稱:這年頭誰還睡覺?有時間還想玩呢。
中國睡眠研究會通過對6到17周歲的青少年兒童研究的大數據調查顯示,睡眠不足8小時的占比達到62.9%。其中,13到17周歲青少年兒童睡眠不足8小時的占比達到81.2%。這樣的調查結果讓人震驚,形成這樣結果的原因更是讓人驚訝。
中國睡眠研究會調查了學生睡眠不足八小時的原因,其中課業壓力是影響學生睡眠時間的第一原因,比例占到了67.3%,其次是3C產(電腦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電子消費產品Consumer Electronics)的影響,占比27.1%,再來就是光、聲、噪音等睡眠環境的問題占到了24.8%。
另外,近年來電子產品日益普及,幾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機,甚至許多小學生也擁有了手機,手機上的游戲不斷侵蝕學生們的睡眠時間,很多人沉迷于游戲,即使時間很晚了也不肯放棄手中的手機,從而影響了睡眠質量。
這項研究結果公布后,網友表示根本不驚訝,“現在競爭那么激烈,不花時間怎么就能比別人優秀,犧牲睡眠時間是為了將來更好的休息。”“我就不喜歡早睡,平時白天除了上課就是寫作業,晚上大好的時光,還是用來玩比較快樂。”
反觀國外:
美國人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鼓勵多于保護,對孩子引導多于灌輸。他們要求孩子全面發展,而不是拘泥于書本上的知識。另外,家長語言的作用也是美國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極其注重的環節,他們從不使用刺激、嘲諷甚至侮辱、謾罵的語言,多以安慰、理解、鼓勵的話語對待孩子。
在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長們就會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步教育”了。絕大多數英國家長認為,幼兒想自己進食,標志著一種對“人格獨立”的向往,完全應予以積極鼓勵。
德國人比較注重從情感上關心孩子,使他們從小就感受到愛;德國人還注重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他們不希望給孩子施加壓力。他們很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決不會把分數看得比孩子和能力更重要;當孩子成績不好或是有不良行為時,他們會很認真地和孩子探討其原因,積極從孩子的觀點去思考問題,而不會用極端的方式去對待孩子。
在日本,為達到全面教育的目的,強調對孩子進行“四重”教育。其中重禮儀和孝親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日本孩子的文明禮儀行為已成為一種習慣,孩子離家回家都有一套禮儀規矩。為培養孩子的體貼、感動之心,父親和母親將自己的生活態度貫穿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進行影響。
著名雙生子爬梯實驗,也直接說明了“時機”的重要性。在孩子沒有達到成熟準備時開展相應技能的訓練,將會耗費更多的時間。無論如何,切記應當將孩子當成需要尊重的個體對待,超前學習永遠不應該強制進行。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人的壽命延長了,但是人的節奏卻加快了,人們恨不得把一分鐘拆成兩半來用,拆不開就只能占用睡眠的時間了,其實保障了充足的睡眠時間,才能提高工作學習的效率,才能過上幸福的人生。你說呢?你是愿意睡覺呢?還是不睡覺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