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現階段的水平遠遠達不到全民醫療的水平,除了基本醫療保障的最基礎藥物及診費外其他的都需要我們公民自討腰包支付,而在面對一系列的重疾時,“基本醫療保障”就更加捉襟見肘了。
并且醫療矛盾不僅僅在于此,醫療理念和技術還難以跟國際接軌,城市之間醫療水平差距漸漸拉開,醫療資源不均衡,一病難醫的情況時有發生。而國外的尖端醫療水平現階段中國也很難企及,對一些疑難病癥的處理上往往比我們更有經驗,這也就不難解釋這幾年國外看病熱的問題了。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5月31日報道,根據業務范圍涵蓋醫療旅行預訂的中國旅游預訂公司攜程旅行網的數據,去年中國人出國看病的總數為50萬人次左右。
一些醫療旅行中介稱,其中大多數旅行都聚焦于整形手術和常規檢查,但出國求醫的危重病人數量正在增長。
報道稱,在波士頓的麻省總醫院,有雇員為患者提供旅行和住宿方面的幫助,麻省總醫院、梅奧診所和波士頓兒童醫院均提供翻譯。
“據我們所見,來自中國的患者是人數增長最快的群體之一,”梅奧診所高管健康保障項目和國際醫藥部門負責人斯蒂芬妮·L·海恩斯表示。
海外求醫案例一:
罹患胃癌的63歲房地產開發商郭先生輾轉兩家醫院,在經受了手術、化療和放療后,癌細胞卷土重來,中國的醫療系統無法阻止癌癥侵蝕他的胃。
但后來郭先生到了波士頓的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得以使用一種在中國找不到的免疫療法新藥——吉舒達。將近四個月之后的今年四月,他的腫瘤縮小了,體重也增加了。
郭先生花費約為22萬美元(約合150萬元人民幣),全要自掏腰包,但在談及醫療方面的差異時他說:“我能感覺到巨大的差距。”
報道稱,近至上世紀70年代,中國的醫療體系還提供著“從搖籃到墳墓”的醫療支持,盡管該國實施了一個龐大的醫療改革計劃,但其公立醫院目前依然不堪重負,床位和醫生都供不應求,難以提供被很多西方人視為理所當然的那種醫療服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政府正增加投入,并鼓勵私人投資者參與其中。
報道稱,在中國內地,一些國外藥物要等三至五年才能走完準入程序。郭先生正在使用的藥物吉舒達,直到去年才獲批在海南島的一個醫療旅游試點區使用。
此外,在中國一線城市的頂級公立醫院里,午夜剛過就有人排隊,頂尖醫生的預約號在清晨之前便會被搶奪一空,有經濟能力的人往往從“黃牛”處買預約號。
相比之下,郭先生在丹娜法伯癌癥研究院的體驗“更為人性化”,郭先生的醫生讓他充分表達想法,食物和飲料易于獲取,等候區還設有長椅。
海外求醫案例二:
住在南京、現年31歲的橋梁設計師趙女士去年曾帶著患有腦瘤的五歲女兒珂斐(音)到德國的埃森大學醫院接受質子治療。而在上海,這種療法只面向14歲及以上的孩子。她花了大約14萬美元(約合95萬元人民幣),但珂斐的腫瘤縮小了。趙女士是在醫療中介的安排下赴德的,對其服務很滿意,她說花費即便再多一倍她也愿意。“到了國外,你就會明白中介沒有夸大其詞,”她說,“事實上,我們的體驗遠遠好于他們的描述。”
看了上面的兩個案例您還認為出國離我們很遙遠么,移民對于我們并沒什么用么?一次性投入3萬歐元,獲得一本歐盟國護照,包您暢行歐洲享受歐洲現進的醫療,發達的醫學技術,全民醫療。后續費用大都不需要再自討腰包了。